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节 (第1/3页)
可怜那下人最终也遭了不测。 好在元柒虽然没了父母,却还有一个厉害的姨母,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追查那些匪徒和元柒的下落,如今终于找到,也算是告慰元柒父母的在天之灵,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。 元柒的身份确认后,便要离开云照庵了,去找她的姨母。 至于她的姨母究竟是何人,那人只告诉了静安师太和元柒,其她人并不知晓。 元柒离开之前挨个与庵中的人抱着哭了哭,尤其是静安师太,在没有找到亲生父母的过去十年里,元柒一直把静安师太当成自己的母亲一般,如今就要离开,自然是极为难受。 梅幼清这边也没有别的礼物送她,于是连夜与娘亲一起编了个络子送给了元柒。元柒捧着络子与与梅幼清约定,待长大之后一定会回来找她。 元柒离开云照庵之后,庵中仿佛失去了许多生气,梅幼清没了这么一个朋友在身边,也跟着失去了许多乐趣。 日子愈发单调起来,梅幼清每日写字画画背诗,听师太讲经,哄母亲睡觉,母亲依旧那样不快乐,于是梅幼清又主动提出学琴,想着以后弹几首好听的曲子给母亲,说不定母亲就能开心一些。 因为怕练琴的声响扰了云照庵的清净,所以她并未请老师,而是让父亲给自己买了琴和琴谱,自己去庵后的山中独自练习。 没有老师的教导,学琴终究是慢了许多。这一学,便学了三年才小有所成,五年才算琴艺精湛。 前些日子父亲接她回去,给她办了及笄之礼,还寻来许多琴谱,作为及笄的礼物送给她。 父亲以为她是喜欢弹琴的,所以才选了这样的礼物。 其实梅幼清对弹琴实在算不上喜欢,只是发现母亲喜欢听,便坚持下来了。 她拿着新的琴谱,抱着琴去后山练习。 琴声磕磕绊绊,练了一个时辰才勉强能弹出半首新曲。 梅幼清也不难为自己,今日就打算练到这里。 她收了琴站起身来,正准备回庵中,蓦的听见有人说话:“姑娘请留步。” 梅幼清顿了一下,寻着声音望去,见一棵树后面走出一个人来。 是位年轻的公子,穿着一身月白色的衣衫,腰上亦是同色的宽边锦带,坠着一块通透的玉佩,束发的银冠与衣衫相得映彰,他面容俊朗,只是脸上的笑意似乎有些刻意。 梅幼清站在原地瞧他,没有说话。 那人往前走了两步,又道:“在下今日与好友外出游玩,不小心迷了路,走到这里来,请问姑娘,这里是什么地方?” 梅幼清回答道:“这里是云照庵的后山。” 那人又问:“那下山的路该怎么走?” “从云照庵前面绕过去就是了。” 那人冲梅幼清拱了拱手,十分客气道:“在下有个不情不请,能否请姑娘带一下路?在下这兜兜转转的走了许久的路,实在有些头昏脑涨,麻烦姑娘了。” 梅幼清抱着琴,转身道:“那你跟我来吧。” 那人连声感谢,跟了上来。 梅幼清带着他往云照庵的正门走去,路上,那人一直主动同她说话。 “看姑娘对此地极为熟稔,姑娘是住在这庵里的吗?” “嗯。” “姑娘在庵中修行吗?” “嗯。” “姑娘如此年轻,却有如此顿悟,实在叫人钦佩。” “嗯。” 梅幼清久住庵中,不善言辞,何况对方又是个陌生人,她敷衍了几句之后,那人便也识趣的没有再开口说话。 待走道云照庵的正门时,那男子拱手作揖再次同她道谢,梅幼清回了一句“你快些下山吧”便要回庵中,却又被那人叫住。 “姑娘,在下韩云西,敢问……姑娘芳名?” 对方自报名讳,态度又十分诚恳,若是不告诉他自己的名字,似乎有些不太礼貌。 梅幼清思索片刻,答道:“法号问初。” 而后便头也不回地回了云照庵。 韩云西听罢这个名字,望着她的背影哑然失笑:既全了礼数,又没有把真正的名字告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