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元王朝(出书版)_第28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8节 (第4/7页)

??第二十九章

    ??大元朝全面解读杨恭懿在历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?

    ??杨恭懿,字元甫,奉元(今属陕西)人。他自幼好书,力学强记,虽身经战乱,未尝一日废学,成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家,元世祖十分欣赏他的学识。

    ??至元十六年(1279),受元世祖诏在太史院参与改革历法。他配合郭守敬制定新仪、新表(都是测量工具),通过在不同地方测量,测量出当年冬至晷影(日影)和日缠(太阳运行的度数),计算出不同地方的差距,观察大都北极的高低、昼与夜的长短,再参照古制,创立新法,推算成《辛巳历》。这个《辛巳历》虽有不完备的地方,但与前代的历法相比,却不逊色。这里显然有杨恭懿的功劳。

    ??此外,他还配合郭守敬等人,对古代历法进行了研究与总结,并在此基础上,依实进行推算,向元世祖献上了《合朔议》。

    ??王恂在学术方面有什么贡献?

    ??王恂,字敬甫,中山唐县(今河北唐县)人。其父王良,深通理学以及天文律历。这种出身对王恂有较大的影响。再加上王恂资性颖悟,过目成诵,又曾师从刘秉忠。所以,在年轻时(二十八岁)就被元世祖忽必烈擢为太子赞善。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大致有两个方面:一在理学上,一在算学历法上。

    ??在理学上,他的造诣很深。在做元裕宗的老师时,他经常给裕宗讲解“三纲五常”的精要以及历代兴亡的原因,尤其是对近代的辽、金得失,分析精到,论著其善恶。他对心学有独到之处。有一次,裕宗问他“心之所守”,他引用许衡的话说:“人心如印板,唯板本不差,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;本既差,则摹之于纸,无不差者。”一时被传为至理名言、守心之要。

    ??王恂在学术上的另一个贡献,是他负责与郭守敬一起修撰著名的《授时历》。王恂很早的时候就以算术出名。对算术,他看得很高。有一次,裕宗问他有关算术的事,他说:“算术,六艺之一;定国家,安人民,乃大事也。”他对算术的造诣也很深。在制定《授时历》时,有关数学方面的推算,全由王恂负责进行。历法中的推算,要求细微周密,不可有任何差错。王恂出色地完成了这个重要任务。《授时历》之所以那样完善,这与王恂在数学上的精密计算是分不开的。

    ??张立道的生平情况如何?

    ??张立道,字显卿,大名(今河北大名)人。起初,他做元世祖的宿卫。他一生主要的经历是治理云南和三使安南(今越南)。

    ??龙纹金钗至元四年(1267),张立道奉命出使西夏,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才能。皇子忽哥赤封为云南王,张立道为王府文学,有善政。后来又与他人出使安南。皇子忽哥赤被害,为之报仇,受到元世祖褒奖。至元八年,又出使安南,宣布建国号诏书。

    ??至元十年,掌大司农事。因为他熟悉云南,朝廷命他在云南巡行劝农。在任期间,引水造良田万余顷,教当地人以先进的种桑、养蚕方法,使当地人渐渐富裕起来,也引来周围一些少数民族归降。后又在云南建孔庙,立学校,择师教授当地子弟,习礼行礼,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风俗。至元十七年,入朝力请云南王子也先帖木儿袭王位。张立道被授临安(今浙江杭州)广西道宣抚使,兼管军招讨史。在任期间,镇压了必思的反叛,二十二年,扩大两江等地税户二十五万户,增加了当地税收。又在建水路设孔庙,建学校。

    ??至元二十七年,安南有变故,朝廷派张立道以礼部尚书身份第三次出使安南。到安南之后,他以安抚为主策,对安南世子陈日燇晓以利害,明以大义。感动得陈日燇流下眼泪,发誓死也不敢忘记大元天子的大恩大德。

    ??至元二十八年到大德二年(1298)间,张立道分别在两浙、四川、陕西、云南等地任职。

    ??张立道一生三次出使安南,在云南做官最久,当地百姓都十分敬仰他,为他立祠以示纪念。

    ??陈祐、陈天祥兄弟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?

    ??陈祐、陈天祥,赵州宁晋(今河北宁晋)人。

    ??陈祐,一名天祐,字庆甫。少年时发愤读书,精通经史。任官期间,以清廉、爱民、行德政闻名。至元二年(1265),在南京路治中任上,有的地方发生了蝗灾,上司急责灭蝗。陈祐已经召集起数万人的灭蝗队伍。时正值收获季节,陈祐考虑到数万人捕蝗,会伤害庄稼,严重影响收成,那样的话,百姓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。不如收割庄稼,农民还会有所得。于是他果断下令,提前收割庄稼。有人向他建议说:“你这样违背上司意志,会犯专擅之罪的。”陈祐说:“为了救百姓的性命,犯专擅之罪我也心甘情愿。”百姓得到了实惠。陈祐先后在不同地方的任职期间,总是把维护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地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